外语不好透露了你什么性格?
发表于2016-06-14 12:37:27
46738484_l.jpg
文:张慧波 | 壹心理专栏作者
1、回避一种语言,以回避更多人
关于外语的重要性,有一则寓言式的幽默是这样说的:几只小老鼠外出觅食,碰到了一只猫,猫把它们]赶回洞里,而且还守在洞口不走。鼠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走近洞口,学了几声狗叫,立即把猫吓得落荒而逃。最后鼠妈妈对小老鼠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到了吧,懂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相信小老鼠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训,一定会下功夫把狗的语言学到六级甚至八级的程度。
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在个意义上,上面讲的鼠学狗语的故事就不仅仅只是玩笑而已。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类的语言当然要复杂的多。据《圣经》说,人类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是因为上帝害怕人类团结得太紧密,以至于有力量做出冒犯上帝的事情来。所以上帝使人类各操方言,以限制他们之间的交流。
我们大可不必相信这样的说法是真实的,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这一点大约没有人会提出疑问。深层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明显的智力上的问题,学习某一样技能有困难,可能是潜意识里不愿意学好的表现,不愿意学好又是因为想逃避由这一技能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从学外语这一个例子来说,学不好是因为不愿意学好,不愿意学好是因为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不愿意交流是性格封闭的人的显著特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外语不好的人在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封闭的,但是如果他找心理医生谈一谈,在医生的帮助之下,他自己最后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他开放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封闭的和孤独的心。正是这一颗孤独的心在回避着由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所可能面对的全新的交流体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在"说"外语上比性格内向的人进步要大一些,这就是因为外向的人心理要开放一些。
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在中国来的外国人还很少,我的一位性格很外向的同学,为了练习英语口语,专门在公园、街上找外国人说话。据他自己说,进步非常快。先是克服了跟陌生人交流的心理障碍,然后是把说外语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抛在了脑后,最后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到如何把音发准、把单词的顺序摆对上面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好外语的第一步,应该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风靡全国的李阳疯狂英语,大部分的工作就是集中在这一点上。
2、学好外语就是忘了本,这个解释荒谬吗?
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女性心理治疗师,她在专业上非常优秀,但英语不太好。所以每次在外国专家那里做个人督导时,都要找一个翻译,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
所谓做个人督导,就是心理治疗师自己作为"病人",在另一位治疗师那里接受"治疗"。这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都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的一部分。在这位朋友的个人督导中,翻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要翻译意味着她的外语不好,学不好或者不愿意学某种东西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督导需要借助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大谈特谈的内容,或者说是获得好的督导效果的一个突破口。
在很多次的督导之后,她的老师就她学外语的障碍给出了一个解释:你的父亲是知名的中文教授,你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学外语,或者说你花了很多的时间但却没有学好,是不是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把外语学得太好是对你的父亲的攻击?经过若干次讨论之后,她慢慢地接受了这一解释。再后来,她的外语水平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了上来。
对于不是从事心理治疗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肯定会显得有一些荒谬。也许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一位在县城长大的咨客对我说,他在武汉市生活了近二十年,却没有学会说武汉话,也不愿意说普通话,不管在哪里都是一口的家乡话。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自己分析说,肯定不是智力原因,因为他拿工科博士学位也没觉得怎么吃力;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家乡,人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认为,一个从这个县城出去的人如果说省城里的话或者普通话,就是忘本,就是"崇洋媚外",就是看不起父老乡亲。
可能是内心深处比较认同这些看法,所以变成了学习另外一种方言的障碍。他在学英语上,读、写甚至听问题都不是太大,但却总是开不了口。
我自己本来是学英语的,却要到德国去留学。去以前学了四个月的德语,几乎跟没学差不多。德语是一种十分难学的语言,有一种说法,说学好英语要三个月,法语要三年,德语要三百年。话虽然夸张一点,但也确实道出了德语难学的实情。
去了德国以后的感觉是,德国人说的简直就不是德语。特别是听与专业有关的讨论,简直一句话都听不懂。一次在跟一位教授交谈之后,他把我着实地夸奖了一番。他说,他非常佩服我的勇气,德语那么差竟然敢到德国来。夸奖得让我啼笑皆非。
也许是为了不再得到这样的"夸奖",我开始拼命地学,每天学七个小时以上,致使十年没有加深的眼镜的度数,在半年时间里加深了整整一百度。学的效果不太好评价,反正后来给一个到德国访问的市长级别的代表团当了二十几天的德语翻译,好像还没有因为我的翻译的问题而影响到中德关系。
所以后来很多人问我如何学好一门外语,我都会说,最笨和最聪明的办法都是:把时间堆上去;智力平平如我者都能半年基本过关,更何况象你这样聪明的?
3、你和外语的关系好吗?
还有一个与外语学习相关的例子。
据报载,全国中小学中共有学习不好的差生5000万。我们当然坚决反对给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一顶"差生"的帽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使他们在学习上进步,而且还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
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智力上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比如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老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等。这与成年后在外语学习上的困难有极为相似的心理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你学什么东西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你跟这个东西的关系怎样,或者说你喜不喜欢它。你越是喜欢它,你就可能学得越好。一位足球明星在回答怎样才能踢好足球时是这样说的:抱着足球睡觉。他表达的是他对足球的喜爱程度。如果一个人跟英语的"关系"好到可以抱着它"睡觉"的程度,想不学好可能都不那么容易了。
很多人给自己外语不好所找的理由是,"我没有语言天赋。"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要把英语学到让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感到自卑的程度,当然是要有些语言天赋才行。
比如北大教授赵元任先生这样的语言天才,他能用一个星期时间学会任何一门中文方言,说得操那一门方言的人把他当成老乡;他从未去过德国法兰克福,但能够把当地的德语方言说得完美无缺,以至于法兰克福人以为他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如此天赋,对一般人而言,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但是,只是一般地掌握读说听写,比如读读通俗小报、谈谈潜显的哲学问题、听听重要新闻、写写公文情书,或者考过英语六级,却并不需要什么了不得的天赋。你只要掌握了三千个母语的词汇,你就已经具有掌握三千个外语词汇的"天赋"了;只要你不是哑巴,流利地说一门外语的天赋也就早已具备了。
4、有一种人格经不起震荡
深层心理学还认为,语言和我们最深的心理结构是一样的。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最好地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一个在学习外语上有困难的人,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他可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之外,我们还可以猜测,他可能还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自恋就是爱自己,爱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成语"敝帚自珍"就很好地反映了有自恋倾向的人的心理状态:扫帚虽然破一点,但因为是我自己的,所以我要格外珍惜它。
换在学外语上,就可能是:我说的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我没有必要学其它语言;外语不好是我整个人的一部分,学好了就是改变了我自己,而我不愿意改变我自己,因为我是最好的。这些想法我们在大多数情形下不一定能意识到,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动声色却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并且把它学好,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了一门技艺而已。这门技艺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已经导致了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因为改变和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有益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改变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会有很多的艰辛,但却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个.png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83-9925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官网:www.huimingcz.com
原题:回避一种语言,以回避更多人
图片来源:123rf
责任编辑:陈马丁
46738484_l.jpg
文:张慧波 | 壹心理专栏作者
1、回避一种语言,以回避更多人
关于外语的重要性,有一则寓言式的幽默是这样说的:几只小老鼠外出觅食,碰到了一只猫,猫把它们]赶回洞里,而且还守在洞口不走。鼠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走近洞口,学了几声狗叫,立即把猫吓得落荒而逃。最后鼠妈妈对小老鼠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到了吧,懂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相信小老鼠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训,一定会下功夫把狗的语言学到六级甚至八级的程度。
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在个意义上,上面讲的鼠学狗语的故事就不仅仅只是玩笑而已。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类的语言当然要复杂的多。据《圣经》说,人类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是因为上帝害怕人类团结得太紧密,以至于有力量做出冒犯上帝的事情来。所以上帝使人类各操方言,以限制他们之间的交流。
我们大可不必相信这样的说法是真实的,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这一点大约没有人会提出疑问。深层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明显的智力上的问题,学习某一样技能有困难,可能是潜意识里不愿意学好的表现,不愿意学好又是因为想逃避由这一技能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从学外语这一个例子来说,学不好是因为不愿意学好,不愿意学好是因为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不愿意交流是性格封闭的人的显著特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外语不好的人在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封闭的,但是如果他找心理医生谈一谈,在医生的帮助之下,他自己最后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他开放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封闭的和孤独的心。正是这一颗孤独的心在回避着由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所可能面对的全新的交流体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在"说"外语上比性格内向的人进步要大一些,这就是因为外向的人心理要开放一些。
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在中国来的外国人还很少,我的一位性格很外向的同学,为了练习英语口语,专门在公园、街上找外国人说话。据他自己说,进步非常快。先是克服了跟陌生人交流的心理障碍,然后是把说外语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抛在了脑后,最后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到如何把音发准、把单词的顺序摆对上面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好外语的第一步,应该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风靡全国的李阳疯狂英语,大部分的工作就是集中在这一点上。
2、学好外语就是忘了本,这个解释荒谬吗?
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女性心理治疗师,她在专业上非常优秀,但英语不太好。所以每次在外国专家那里做个人督导时,都要找一个翻译,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
所谓做个人督导,就是心理治疗师自己作为"病人",在另一位治疗师那里接受"治疗"。这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都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的一部分。在这位朋友的个人督导中,翻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要翻译意味着她的外语不好,学不好或者不愿意学某种东西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督导需要借助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大谈特谈的内容,或者说是获得好的督导效果的一个突破口。
在很多次的督导之后,她的老师就她学外语的障碍给出了一个解释:你的父亲是知名的中文教授,你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学外语,或者说你花了很多的时间但却没有学好,是不是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把外语学得太好是对你的父亲的攻击?经过若干次讨论之后,她慢慢地接受了这一解释。再后来,她的外语水平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了上来。
对于不是从事心理治疗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肯定会显得有一些荒谬。也许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一位在县城长大的咨客对我说,他在武汉市生活了近二十年,却没有学会说武汉话,也不愿意说普通话,不管在哪里都是一口的家乡话。我问是什么原因,他自己分析说,肯定不是智力原因,因为他拿工科博士学位也没觉得怎么吃力;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家乡,人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认为,一个从这个县城出去的人如果说省城里的话或者普通话,就是忘本,就是"崇洋媚外",就是看不起父老乡亲。
可能是内心深处比较认同这些看法,所以变成了学习另外一种方言的障碍。他在学英语上,读、写甚至听问题都不是太大,但却总是开不了口。
我自己本来是学英语的,却要到德国去留学。去以前学了四个月的德语,几乎跟没学差不多。德语是一种十分难学的语言,有一种说法,说学好英语要三个月,法语要三年,德语要三百年。话虽然夸张一点,但也确实道出了德语难学的实情。
去了德国以后的感觉是,德国人说的简直就不是德语。特别是听与专业有关的讨论,简直一句话都听不懂。一次在跟一位教授交谈之后,他把我着实地夸奖了一番。他说,他非常佩服我的勇气,德语那么差竟然敢到德国来。夸奖得让我啼笑皆非。
也许是为了不再得到这样的"夸奖",我开始拼命地学,每天学七个小时以上,致使十年没有加深的眼镜的度数,在半年时间里加深了整整一百度。学的效果不太好评价,反正后来给一个到德国访问的市长级别的代表团当了二十几天的德语翻译,好像还没有因为我的翻译的问题而影响到中德关系。
所以后来很多人问我如何学好一门外语,我都会说,最笨和最聪明的办法都是:把时间堆上去;智力平平如我者都能半年基本过关,更何况象你这样聪明的?
3、你和外语的关系好吗?
还有一个与外语学习相关的例子。
据报载,全国中小学中共有学习不好的差生5000万。我们当然坚决反对给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一顶"差生"的帽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使他们在学习上进步,而且还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
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智力上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比如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老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等。这与成年后在外语学习上的困难有极为相似的心理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你学什么东西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你跟这个东西的关系怎样,或者说你喜不喜欢它。你越是喜欢它,你就可能学得越好。一位足球明星在回答怎样才能踢好足球时是这样说的:抱着足球睡觉。他表达的是他对足球的喜爱程度。如果一个人跟英语的"关系"好到可以抱着它"睡觉"的程度,想不学好可能都不那么容易了。
很多人给自己外语不好所找的理由是,"我没有语言天赋。"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要把英语学到让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感到自卑的程度,当然是要有些语言天赋才行。
比如北大教授赵元任先生这样的语言天才,他能用一个星期时间学会任何一门中文方言,说得操那一门方言的人把他当成老乡;他从未去过德国法兰克福,但能够把当地的德语方言说得完美无缺,以至于法兰克福人以为他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如此天赋,对一般人而言,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但是,只是一般地掌握读说听写,比如读读通俗小报、谈谈潜显的哲学问题、听听重要新闻、写写公文情书,或者考过英语六级,却并不需要什么了不得的天赋。你只要掌握了三千个母语的词汇,你就已经具有掌握三千个外语词汇的"天赋"了;只要你不是哑巴,流利地说一门外语的天赋也就早已具备了。
4、有一种人格经不起震荡
深层心理学还认为,语言和我们最深的心理结构是一样的。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最好地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一个在学习外语上有困难的人,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他可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之外,我们还可以猜测,他可能还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自恋就是爱自己,爱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成语"敝帚自珍"就很好地反映了有自恋倾向的人的心理状态:扫帚虽然破一点,但因为是我自己的,所以我要格外珍惜它。
换在学外语上,就可能是:我说的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我没有必要学其它语言;外语不好是我整个人的一部分,学好了就是改变了我自己,而我不愿意改变我自己,因为我是最好的。这些想法我们在大多数情形下不一定能意识到,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动声色却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并且把它学好,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了一门技艺而已。这门技艺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已经导致了我们整个人格的震荡。它既是我们因为改变和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有益的结果,也是我们酝酿下一次改变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就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行进着,一路上会有很多的艰辛,但却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个.png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83-9925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官网:www.huimingcz.com
原题:回避一种语言,以回避更多人
图片来源:123rf
责任编辑:陈马丁
Comments
Post a Comment